“中秋”一词最早是何时出现的呢?现存文献中,最早出现这个词语的是《周礼》中的《春官》一篇,文中记载:“中春,昼击土鼓,吹豳诗,以逆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之。”其中,“中春”指春季的中间一个月,即农历二月;“中秋”则指秋季的中间一个月,即农历八月。大约同时期的《礼记·月令》把一年分成了四季,每季又分三个月,秋季中间的月份便是“仲秋之月”,这与后来的“中秋”特指八月十五还不完全吻合,不过有音近的联系,只是同一个词的意义演变。但这都只是表示日期,与节日无关。
唐代赏月风俗盛行
唐朝社会安定,政治开明,经济繁荣,思想空前地开放自由,唐人也继承了魏晋风度的潇洒。这种盛唐气象导致赏月活动更加风行,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唐诗中赏月的诗歌很多,记载农历八月十五或其前后赏月的诗歌骤然出现很多。检索全唐诗,唐朝的八月十五赏月诗共111首,出自65个诗人之手。
从一些诗句的描述,可以断定八月十五赏月从初唐开始已是在文人士大夫阶层广泛流行的习俗。王建(约767-约830)《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中说:“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今夜月明人尽望”一句,点出八月十五日赏月是社会上人人所做之事,已然成为一种深入人心和全社会的风俗。
唐代的中秋赏月已经带着浓厚的思乡、盼望团圆的感情。赏月一般是亲友聚集在一起,一边宴饮,一边赏月聊天,文人则对月赋诗。也有人独自赏月,独赏明月留下的记载多为思乡思友之作。一般是个人离开亲人,出差在外,面对圆月,想到家中亲人也在欣赏明月,为月圆人不圆而伤感,并将这种憾恨写在诗歌中。
可以说,唐朝的中秋节习俗就是亲友团聚在一起赏月,其中心内容是赏月,团圆是因赏月而起的,是依附在赏月活动上的。如果不是因为赏月活动,就不会凭空生出中秋团圆的习俗。亲人的团聚习惯自然地派生于十五赏月的风俗,这为后世中秋节转为团圆节打下了基础。
从上述诗歌和其他文字记载我们可以看到,在唐朝,每年中秋赏月的习俗已经确定,中秋节已经初步形成。从现有资料来看,唐朝初年主要是社会的中上层人物如官员、文人等及其家庭开始风行在八月十五日月夜,家人或朋友聚集在一起赏月、赋诗、饮酒、聊天等。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一般贫苦人家虽然没有赏月、赋诗的雅兴,但到了中唐时期,中上层赏月聚会的风尚还是流传到下层社会,寻常百姓家庭、寺庙之类公众场所也开始兴起聚会、宴饮、祭月等习俗。由此到晚唐,中秋节已成为全社会的节日,只是其具体庆贺的场面、重视的程度尚不清楚。
至于中秋全家吃团圆饭、吃月饼等习俗,唐代尚无记载。
中秋成为节日在宋代
在唐代赏月风行的基础上,宋代中秋节已经过得很热闹,并且影响越来越大。主要活动是唐代赏月宴饮习俗的延续。孟元老在南宋所写的《东京梦华录》以回忆的方式记述北宋汴京(开封)的繁华景象,其中卷八“中秋”条下记载:
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重新结络门面彩楼花头,画竿醉仙锦旆。市人争饮,至午未间,家家无酒,拽下望子。是时螯蟹新出,石榴、榅勃、梨、枣、栗、孛萄、弄色枨橘,皆新上市。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丝篁鼎沸,近内庭居民,夜深遥闻笙竽之声,宛若云外。闾里儿童,连宵嬉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
看这段描写,可知北宋时期,中秋节的热闹程度已经达到极致,无论贫富、长幼,简直是全民狂欢。中秋之前就开始准备,中秋这天中午痛饮美酒,晚上通宵赏月,游玩。
宋代中秋节成为世俗的隆重节日。它跟唐代中秋节主要有两点不同:一是唐代主要是中秋当夜宴饮赏月,宋代则是全天都过节,甚至从之前几天就用心准备;二是唐代中秋节活动的主角是文人、中上层家庭,唐朝中后期一般百姓开始参与,到了宋代就更加踊跃、热烈。这说明宋代的中秋节已经成为一个重大的节日了。朝廷也重视此节,给公职人员一天的假期。
南宋吴自牧《梦粱录》对南宋中秋习俗的记载与上文所记北宋习俗类似,也同样热闹,但增记了一项内容:“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圆子女,以酬佳节。”再联系当时宋代文学作品对中秋的描述,可知在宋代,“家人团圆”已成为人们过中秋节必不可少的精神内涵。
宋代也有很多吟咏中秋月色的诗词。特别是在宋词中,写中秋节的词艺术成就很高,占有重要地位。在《全宋词》中收有中秋词210首,其中标有“中秋”字样的178首,标有“月夕”的3首,没有题序的中秋词29首。中秋词的内容大多描写月色、思乡、思亲,其中常提到嫦娥、玉兔、蟾蜍、桂树、月宫等古代神话的意象;在思想格调上,“清奇高旷,感悟人生、探索宇宙是其总的趋向。”
中秋吃月饼始于明代
到了明朝,中秋节继续发展演变,它的习俗也有了很大变化。下文根据黄涛先生《中秋节》一书的内容,叙述当时中秋节的大略。
首先,中秋节不再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热闹的赏月活动虽然被保留,但是在一般的地方,民众踊跃赏月的情景不见了,各家的中秋活动也不一定要包括赏月。在明代刘侗、于奕正所著的记述明朝北京风俗的《帝京景物略》里有对中秋节的大段描述,其中没有对赏月的记载,取而代之的是对祭月的详细记载。可以说,拜月祈福是明清时期中秋节的最隆重的内容。唐宋时期有一些民间拜月的记录,但是民间拜月并不兴盛,也没有明显地被结合到中秋节习俗中来。到了明朝,才明确出现了中秋节拜月的较多记载,而且明清时期拜月基本取代赏月成为中秋习俗的重要内容。月亮神话和传说一直在民间流传,唐朝中秋节的产生使月亮神话有了一个具体的依附点,为月亮神话提供了更广阔的存活空间。
其次,明清时期亲人团圆成为中秋节俗的明确主题之一。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记》曰:“八月十五日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并且此时有了“团圆节”之名。《帝京景物略》中说:“女归宁,是日必返其夫家,曰团圆节也。”意思是中秋节前回娘家的已婚妇女,中秋节这天必须返回公婆家,因为这是团圆节。民间认为女子出嫁后就是公婆家的人,中秋节不回来就是这家没有团圆。
第三,重视亲友之间的人情往来。亲友之间要互送月饼、瓜果等过节的东西。
第四,明代出现了月饼这种重要的节令食品。开始月饼是作为祭祀月神的供品出现在节俗之中的,祭祀仪式完成后人们吃掉它,它也就成为人们过节时的食品。后来它成为独立于祭月之外的节令食品。祭月之风衰退之后,月饼在节俗之中的地位反而提高了。
总体来看,明清之后中秋节俗的功利性内容显著增强了,贵人伦、重亲情的主题逐渐突出,而唐宋时期那种赏月的浪漫抒情氛围、痛饮美酒的狂欢精神衰退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