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我国成品油价格机制改革迈出重要一步。从这一天起,延续了4年多的原成品油形成机制正式退出,取而代之的是周期更短、反应更灵敏的新调价机制。
国家发改委3月26日晚间正式宣布了这一消息。新机制较之以往,不同之处有三。一是调价周期由原来的22个工作日改为现在的10个工作日。二是取消4%的调价幅度限制。三是将根据原油进口结构适时调整油价挂靠油种。
从记者采访到的炼化企业、销售企业、出租车司机、私家车主等各方反应来看,作为市场高度关注的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市场总体呈现出支持的态度。政策落地首日,市场反应平稳,新机制顺利实现“软着陆”。
辽阳石化等炼化企业有关人士表示,作为油品生产单位,无论价格如何变化,央企都会努力承担好企业责任。
江西销售营销处相关负责人认为,新的调价机制使得油价和市场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较以往定价也更加透明。对于江西销售来说,一方面由于今后调价频次增加,公司将适时调整ERP系统的各油品价格,无疑会增加一些工作量;另一方面,由于市场更加透明,企业的市场判断,以及据此进行的月度销售计划、销售方案和销售措施等安排将更为便利,更有把握。
北京市一位出租车司机表示,作为油品消费最多的群体之一,普通“的哥”一直关注油价改革。他感觉新机制更加公平。
私家车主曹先生认为,经过几年的油价调整“适应期”,他已经能够平静接受新机制的调价周期和可能的幅度,而且即使预测到可能涨价,也不会再像几年前那样提前排队加油了。“一升油降2角,就算加满才便宜8元。以后有涨有落是常有的事儿。”曹先生说。
市场分析人士认为,价格作为市场风向标,是最应“市场化”的对象。新的成品油定价机制体现了市场化的趋势,对于利用价格杠杆平衡市场供需起到重要的作用。长远来看,它符合各方利益。
,